青年三下乡:南财学子赴安徽金寨探索山茶奥秘
2025年7月15日至7月21日,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“一皖茶油”实践队一行10人深入安徽省金寨县,开展有关山茶油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。七天时间里,为了更好的了解山茶油,实践队走访参观了当地政府部门、山茶油龙头企业等地方,并与相关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。
(图为实践队员与相关负责人进行座谈 张佳乐供图)
得天独厚的精品茶油
经多次实地走访及相关人员介绍:“一皖茶油”实践队了解到:中国是世界上山茶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,已有2000多年的种植历史。在北纬30°至35°的广袤山林间,山茶果历经13至14个月的生长周期,经采摘、晒果、压榨、萃取的加工过程成为被誉为“油中爱马仕”的珍贵茶油。而安徽山茶油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脱颖而出。与主产区湖南、江西等不同的是,安徽茶油主要种植于高山,昼夜温差大,蕴含更丰富的微量元素与更高的营养价值。
此外,山茶油是具有独一无二的营养价值和文化的油脂品类之一,在国内食用油市场具有特殊的地位,而立足这片沃土的山茶油企业也在努力做到“品质立根、创新破局”,不忘一缕油韵,打造振兴乡村的新篇章,积极赋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。
(图为油茶基地部分茶田 张佳乐供图)
深陷困局的油茶产业
油茶产业作为我国特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,近年来虽受政策扶持,但仍深陷多重困境。从种植端看,机械化作业难以实现,从锄草、施肥到采摘几乎全程依赖人工,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。尤其采摘环节受制于山茶树"花果同枝"的特性,机械采摘易造成花粉脱落,严重影响次年产量,迫使农户不得不采用耗时费力的人工采摘方式。更严峻的是,油茶树生长培育8年以上才能进入盛产期,漫长的投资回报周期严重挫伤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。在加工环节,由于原料供应季节性明显,加工企业普遍面临"半年开工、半年闲置"的窘境,厂房设备长期闲置造成资本使用率低下。
市场层面则呈现出小散乱的格局,区域性品牌林立却缺乏核心竞争力,产品同质化严重且标准不一,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足,消费者认知度低下,加之部分商家以次充好、虚假宣传等乱象,严重损害了行业整体形象。技术短板同样突出,油茶籽出油率普遍偏低,精炼工艺落后导致油品稳定性差,副产品综合利用率低下,深加工产业链尚未成熟。在政策导向方面,尽管国家出台多项扶持政策,但基层落实仍存在补贴分散、融资困难、科研投入不足等问题,加之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不足,种植、加工、销售环节相互脱节,难以形成规模化效益,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油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。
迎来新生的金寨山茶
面对产业困境,金寨县并未停下前进的脚步。近年来,当地政府积极推动油茶产业振兴,将山茶油作为乡村振兴的特色支柱产业来重点打造。通过出台专项扶持政策、建立示范基地、引进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,金寨山茶正焕发出新的生机。实践队在调研中了解到,当地不少企业已开始运用现代化设备和工艺,提升山茶籽出油率与精炼技术,同时探索茶油深加工产品,如护肤油、营养胶囊等多元化开发,延长产业链、提升附加值。
此外,区域品牌建设也在不断推进,金寨山茶油通过打造统一品牌形象、加强质量监管、完善追溯体系,逐步赢得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。电商平台与直播带货的兴起,让更多外界了解这片山间的“绿色黄金”,销售渠道日益畅通。当地村民也因此获得更多就业机会和收益,茶山正在成为他们稳固增收的新希望。山茶油产业在这里正经历从传统粗放式经营向标准化、品牌化、可持续发展的蝶变,金寨这片红色热土上,正在书写一段关于“绿色富民”的新时代篇章。
(图为实践队员探访山美科技有限公司合照 张佳乐供图)